第十三期CCF-CV走进高校系列报告会于山东大学圆满结束

阅读量:251
2016-05-23

11

20165121400,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CCF-CV)走进高校系列报告会第十三期——“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及应用系列报告会,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8号楼516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博士、深圳大学教授沈琳琳博士、北京邮电大学马占宇博士和天津大学冯伟博士应邀出席并给出精彩的主题演讲。报告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卢国梁副教授主持,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约300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

21

报告会开始,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方义教授致开幕词,对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CCF-CV)走进山东大学举办报告会表示欢迎,认为CCF-CV走进高校系列报告会为专业学会与高校之间的学术科研交流搭建了一个成功的桥梁,同时向与会的专家、师生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概况,并表示希望能够与CCF-CV会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31

首先,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为参会师生作了题为物理的借鉴:从纳米操作机器人到超分辨成像的精彩报告。刘连庆研究员介绍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纳米操作机器人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报告主要围绕纳米操作机器人的可视化视觉反馈生成方法开展。从开始的物理建模、再到误差诊断,尽管每一次都是的纳米操作机器人的性能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动力学建模很难完全与实际场景完全吻合,始终制约着纳米操作机器人高可信度实时视觉反馈的实现。直到物理学的突破,在实验室发展出基于微球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并通过与纳米操作机器人结合,为纳米操作机器人的实时可视化操作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41

刘连庆老师目前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操作机器人、智能控制、微纳生物传感技术。长期从事纳米操作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在主从纳米操作系统理论体系及实现,基于路标的任务空间实时反馈方法,微纳生物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国际机器人顶级会议IROS做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 Speech)一次,在IEEE-NANOMED、ICEE、3M-Nano等知名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Plenary Talk)多次。目前是国际期刊Trans.of the Inst.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Journal ofAutonomous Robots特邀编辑,Mechatronics副主编,ICRA、IROS等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Editorial board成员(2012年开始),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先后获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CareerAward),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深圳大学沈琳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基于Gabor小波的特征提取与融合”。由于具有最优时频联合分析分辨率、空间频域联合分析分辨率,以及和视觉皮层细胞响应函数的相似性,二维Gabor小波在在纹理分类、人脸、指纹和掌纹等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性能。沈老师对采用Gabor小波进行特征提取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综述,对Gabor响应的幅值、相位以及编码方法进行探讨,对不同小波提取的特征的融合以及在各种模式识别领域的应用予以总结,最后介绍近几年三维Gabor小波在三维图像、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以及高光谱人脸/掌纹识别上的最新进展。

51

沈琳琳教授目前为广东省教育厅中英合作视觉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所所长、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荣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硕士,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资助在诺丁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励。研究方向主要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现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2012年获深圳市自然科学奖,201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5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2010年获国际期刊《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最多他引论文奖。开发的细胞荧光图像分类算法在2013年IEEE国际图像处理会议(ICIP)组织的分类算法大赛中,以最高的准确率获得冠军。2015、2016连续2年被爱思维尔出版社评为计算机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

北京邮电大学马占宇老师带来的报告题目为”Machine Learning for Non-Gaussian Data Process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当前,在非高斯分布数据的应用中,非高斯统计模型的适用性得到了约束。马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当前非高斯分布数据研究的发展及现状,简述了当前非高斯分布数据研究的挑战;之后对非高斯分布的研究,对扩展变分、收敛性的证明以及在相关领域非高斯数据的应用进行了讲解,随之对非高斯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非高斯分布数据处理在自由视角电视、人脸识别以及非负矩阵分解中的应用。最后马老师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的介绍。

61

马占宇老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丹麦奥尔堡大学兼职副教授,北邮信通院-邦赢 彩票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曾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非高斯概率模型及其在多媒体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瑞典博士后研究基金等多个项目;参与欧盟FP7合作研究项目两项,瑞典Å基金会研究项目一项,瑞典科研与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项目一项。共发表包括IEEEtrans. on PAMI,PR在内的学术论文40余篇。

来自天津大学的冯伟老师为参会师生带来了题为主动视觉与文物本体微变监测的报告。针对如何获取“可靠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冯老师结合实例,介绍基于主动视觉方法获取高质量可靠图像数据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预防性保护中的文物本体状态微变监测这一难点问题,提出了无需手眼标定的相机6自由度位姿物理重定位方法,支持在较低定位精度平台上的精确位姿重现,并给出严格的误差收敛证明;同时探讨针对存在光照条件和相机位姿差异的场景细微变化检测方法。基于上述技术,针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颐和园石刻文物,将其百年周期内目标级本体裂化缓慢演变的监测精度,提升至一年时间内0.1mm级监测精度。冯老师最后与师生一起探讨主视觉技术在光照条件重现、精准全景图获取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思路与进展。

71

冯伟老师现为天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认知计算和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图形图像与视觉媒体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视觉机器人。长期从事广义随机场理论与离散优化方法、通用超像素网格化与大规模图像目标检测、基于主动视觉的高值目标微变检测与度量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CF 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近年来,针对文物预防性保护中本体状态缺乏有效监测手段的难题,提出适用于开放无约束环境的高值目标本体状态主动视觉感知方法与机器人平台,并在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应用,将百年周期内目标级本体裂化缓慢演变的监测精度,提升至一年时间内0.1mm级监测精度。目前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SCI期刊“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副主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同时担任香港研资局RGC评审专家

此次CCF-CV走进高校系列报告会(山东大学站)得到了CCF-CV与山东大学的支持,内容精彩,互动热烈,反响积极,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四位讲者就当前计算机视觉前沿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深度讲解和探讨。在讲座现场,四位讲者与现场听众亲切互动和交流,对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报告会休息时间,参会师生纷纷关注了CCF-CV微信公众号;会后,均表示本次报告会获益匪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