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说:“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在接受专访时说:“大数据正在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成为一切管理和决策的依据。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和应用,是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契机,也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趋势。”
大数据的“大”意味深长
“大数据是因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据获取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而形成的信息爆炸现象”。杜小勇认为,大数据是上世纪80年代“信息爆炸”现象的延续,并不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我们仍然处于信息时代。‘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要管理数百万条记录的数据就是一个大的挑战。全球的数据量仍然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大数据可以看作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杜小勇说,大数据因其规模巨大、类型复杂、产生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因素,对现有信息技术产生巨大挑战,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和应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管理的模式更新,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大数据前面有个‘大’,表示它和一般的数据不同。”杜小勇说,数据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如果我们把描述某个人的全部可能收集到的数据都收集起来,形成这个人的一条“长长的数字尾巴”,就有点“大数据”的味道了。
发展大数据要打破信息孤岛
杜小勇表示,在大数据时代,有志于引领组织实现大数据转型的管理者们首先要养成问“数据怎么说”的习惯,重视数据。其次,要允许数据做主,放手让“大数据说话”,这将是改变组织决策文化的最大力量。
“要养成整合思维、打破信息孤岛的习惯。”杜小勇说,政府掌握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大数据,人口、交通、卫生、社保、税收、城市规划等。虽然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化平台,但是各个部门间的数据没有进行高效整合,大量部门的数据如一个个信息孤岛,给政府调度和公众办事带来了不便,也制约了数据活力的激发。
“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层级之间数据的集中共享。”杜小勇说,一方面,需进行纵向信息系统整合,在相同的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利用多级网络和中心数据库,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还需进行水平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跨部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例如,在社保(市民)卡办理的时候,以共享信息的方式使用二代身份证照片,可减少市民照相和出行成本等。
“要彻底打破信息孤岛,还需要从内部管理观念和行政体制上着手。观念和态度不变,即使手握利器,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也难提高。”杜小勇说。
发展大数据的技术和开展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化应用,势在必行。”杜小勇认为,发展大数据,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核心关注。电商企业用大数据解决用户画像问题,这是企业的核心关注;政府用大数据解决一个治理难题,这是群众的核心关注。
杜小勇表示,政府要做好大数据治理,必须深入理解互联网思维,这其中包括互关联思维、去中心思维和人本思维。
“在互关联思维中,通过挖掘海量数据,呈现一个充满关联的世界。在去中心思维中,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平等化。政府的组织形态必将越来越开放,从条块分割、封闭的架构向开放、协同、合作的方向迈进。”杜小勇说,伴随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而来的,将是一个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的、发现群体智慧的决策模式。
他认为,人本思维指的则是政务人性化。“政府的核心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执政理念与互联网精神是非常契合的。在大数据的辅助下,政府一方面能够实时、全面感知和预测公众所需的各类服务和信息,及时发现需求热点,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办事、便民服务;另一方面,对公民需求的多维度多层次细分,把从面上的需求判断变为对需求细节的感知,使政府服务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