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大咖说】系列一之王怀民

阅读量:8
2022-03-25

【编者话】委员大咖说系列文章素材来自委员在2021年12月24日举行的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启动仪式暨首届数字经济研讨会中的发言。本系列纯属学术探讨,相关文章已得到发言委员的正式确认。

【正文】

首先,祝贺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的成立,也很高兴有机会参加第一次论坛的讨论。刚才梅老师和张老师的主题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梅老师明确提出10个问题,张老师提出11个问题,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两位主题发言也非常有特点,一个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个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数字经济走到今天的时间点,这种主题发言的组合也体现会议选题的鲜明特色。要回答两位专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或者说认真地甄别和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回到本源来思考。

5b3088ed502ce05b4878acc740e34b5


    为什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组织这样一个论坛,为什么选择这两位专家做主题发言,冥冥之中有其规律性。两位专家都提出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相互关联,需要通过讨论碰撞把这里的问题梳理清楚。现在就这个话题谈三点认识:

    第一,从科技创新的视角看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可以理解为两个活动:一个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活动,也可以统称为知识创造,是指Creation;另一个是技术创新,是指Innovation,是把知识创造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活动。我更倾向于在科技创新中讲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这才是所谓科技创新本质。技术创新形成于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初期。随着西方科学和技术握手结缘,带来对人类生产力水平巨大推动,带来了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个历史进程迄今非常鲜明的表现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发明,以及由此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至少在过去的六七十年时间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渗透性应用催生并强化了科技创新这一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学科领域的人必须在科技创新的完整概念下理解这个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说计算机学科专家做技术,就不关心技术之外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目前我们身处在这两件事情耦合在一起的时代。正因此,我非常热烈地响应中国计算机学会梅院士发起的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这是时代的使命和要求,我们不能因学科的分割而失去时代自觉。今天讲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相连接。在国内,容易将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相混淆。这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科技创新这一概念不是特别敏感有关。

    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完整地理解科技创新。这不仅限于所谓理工意义上的知识创造,还有与其密切联系的技术创新这一经济意义上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中国计算机学会才组织这样的论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关注和参与这样的活动。从事理工领域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时代自觉。

第二,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数字化源头是20世纪30-40年代发明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无论是今天讲数字化、讲数字经济,还是20多年前讲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都和计算机发明紧密相关。实际上,今天的数字化和20世纪30年代用0/1编码表达数字世界的努力,都是试图还原到一个本原的状态:用0/1分别来表达对世界最基本的分别,然后通过编码的连接长度来表征不同规模的问题。由此以后,它不仅解决了计算的问题,还数字化了物理世界。我们接触最多的语音、视频被数字化,物理世界的电磁波、光等数字化了,才使得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手段和处理能力如此之多。我们要深刻地体会这个历史进程,否则根本谈不上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正是数字技术发展历程才使得我们走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物理世界信息的获取、存储、表征、处理和使用,就不可能有今天数字化的进程。在40年前图片和影像用数字化的形式来表达,似乎分辨率和处理速度都不够理想,但今天似乎只有依靠数字化表达才能实现高清和有效识别。这个数字化过程中思想来源于计算机、手段来源于计算机。比如,早期用数字相机拍一张照片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写入存储器,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很广泛的应用。今天这一痛点得到成功的解决,主要归功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乃至于今天对很多事物的识别都要靠数字装备才能实现数字化。比如用红外识别近景和从万米高空识别地球热成像,都是用半导体器件完成对物理现象的数字化,进而使得我们能进行有效的图像处理。无论是处理能力还是存储能力的突飞猛进,都是遵从摩尔定律所揭示的发展规律。在过去很多的时候进行数字化都需要耗费较为明显的时间。所以在讲数字经济时需要回到本原,千万不能忽略通用电子计算机及其通用编码和通用处理能力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性应用。除了对物理世界,计算技术还可以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识别和编码。

今天讲数字经济,实际上首先是对过去经济活动进行回顾的一个具体体现。比如大家很关注的通讯,过去我们写信寄信需要贴邮票是有道理的。现在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通讯,某种意义上也要付费,这也是应该的。过去有图书就有买书卖书的活动。现在除了书籍这样的数字产品,音箱数字产品乃至于软件数字产品等都要有交易方式。这和过去的生活本身相关,只是承载形式和处置方式有变化。反过来,鉴于承载和处置方式的不同,可能又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一些新问题。比如,刚才两位专家提出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思考。

    比如隐私保护。隐私问题早已有之,不是到数字化时代才出现的新问题。保护隐私是人类的天性,我的活动本身不希望被我不希望知道的人知道。你只要存在于社会上,你的信息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我不想让他人知道,这就是隐私。人的行为被数字化,数据隐私是必然存在的,重要的不是阻止数字化,而是要有一套法律和道德系统,使得被数字化的信息在使用时不违反当事人的意愿,这是关键。而法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案例法系或者说海洋法系的思路。如果等法律制定好再行动,可能就已经出问题了。

    再如张老师讲到的数字化提高效率问题。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我的体会是因为数字化使得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省下来的时间被安排到其他更多的事情上了,比如开会。如果不是因为有数字会议系统,我们可能会在防控疫情或者交通管控的因素下心安理得地选择不参会。但是,有了数字化会议系统后,就不可能心安理得的拒绝参会。因此,我们现在的会议更多也更忙。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数字会议系统而辗转于两个会场。在过去同时存在于两个会场是不可能的。在多个会场间切换会让参会者十分疲劳,这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个新问题,但所有这一切都与能够数字化编码人的行为乃至于进行高效地处理相关,也就由此产生一些新问题。我们既可以在传统世界找到源头,也可以找到因高速和持续的数字存储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可能是由于质变带来新的社会现象,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其核心在于计算机的发明使数字化成为可能,实现广泛渗透。

第三,简单谈一谈数字经济的概念共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做好概念的梳理和澄清。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社会的基本倾向,遇到复杂问题后需要把它概念化。概念化本身也是达成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协作的基础。它既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天性,也是人类社会有效运转的基础。概念不统一很难达成共识,也就无所谓有效协作。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有这样一个论坛,从问题出发,不断地在概念上形成共识,是论坛推进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凝练问题、形成概念是值得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一起探讨的重要话题。

谢谢大家!



【特别说明】上述观点仅代表委员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的观点。

<<<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