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故事第七期】杨勋:科学探索不畏艰、潜心育人守初心
【委员故事第七期】杨勋:科学探索不畏艰、潜心育人守初心
CCF多媒体专委会 2024年12月26日 09:00 北京
CCF多媒体技术专委会
《委员故事》第七期
本期委员
杨勋老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CCF多媒体专委执行委员,CCF/CSIG高级会员,CSIG青工委委员。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研究与应用工作,如视频问答/定位、多模态大模型、情感智能等方面工作。已发表IEEE/ACM汇刊论文以及CCF A类学术论文70余篇,包括IEEE TPAMI、IJCV、IEEE TIP、IEEE TMM、SIGIR、ACM-MM等多媒体相关领域顶级刊物和会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海外优青项目等多个项目。担任IEEE TBD期刊、IEEE TFS期刊和Multimedia Systems期刊的编委以及IEEE TCSVT期刊和ACM TOMM期刊的客座编委。
坚韧铸就成长、前行无惧险阻
“回看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历程,每一步很不容易。”对于个人经历,杨老师感慨地说,自己先是从双非本科到211高校硕博,博士毕业后再到海外名校进行博后,再以海外人才身份入职国内C9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每一步的变化都离不开个人的坚持和努力,也离不开背后恩师与前辈们的支持与教导。他希望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要敢拼敢想,不能取得一点点成绩后就安稳于现状,一定要跳出“舒适圈”,才能不断成长;同时也要加入一个富有活力和前瞻性的大团队,有助于打开科研格局和拓宽科研思路,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杨老师表示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也伴随着科研思路的不断升级——在博士阶段,他主要围绕一个相对宽泛的基础应用问题,调研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明确研究动机和提出解决方法。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要夯实专业基础和锤炼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博后阶段,他开始关注科研选题是否与行业需求相匹配,是否具备足够高的研究价值。他认为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应用场景才行。在回国参加工作以后,他开始渐渐将科研方向调整为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凝练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需求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他的课题组不单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他认为科学大道绝无坦途,要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图1 沉浸式智慧思政吧
聚焦需求导向、践行科学精神
杨老师分享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情感智能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他课题组正在承担一项NSFC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旨在通过结合机器学习和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研发一个如图1所示的沉浸式思政闭环学习系统,希望揭示学习者情感状态与认知状态间的关联机理,实现思政学习多维度精细化评估,并聚焦学习者差异化思政学习需求,从思政学习和个体兴趣维度实现学习内容精准推荐,提高思政学习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另外,他课题组也正在探索解决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问题,旨在建立基于交互型多模态大模型的心理障碍诊断理论与方法,一方面需要克服大模型在进行诊断时可解释性不足的弊端,提高大模型诊断的可信度;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大模型在进行多模态交互时如何更好地感知与理解受试者的生理、行为以及情感状态的问题。目前课题组在大模型对话式心理检测方面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基于高质量心理学数据集训练了一个PsycoLLM中文心理咨询大模型(如图2所示),让大模型扮演心理咨询师,与受试者对话,并生成测评量表以及建议报告。
图2 PsycoLLM中文心理咨询大模型
杨老师指出多媒体领域的研究问题应该来源于具体场景,聚焦于实际场景的科研需求,最终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应用,形成科研闭环。另外,他说研究人员在追求科研梦想的过程中要践行科学精神,需要保持对科学探索的极大热情,要有挑战现有科学知识和未知科学知识的勇气,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场景问题。
贯彻因材施教、坚守德育初心
虽然回国参加工作才刚三年,杨老师已经建立起一个接近二十人的研究组。在谈到学生指导和管理经验方面,杨老师认为导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学生的科研方向,要因材施教。只要入了师门,就要对学生负责,先“育人”后“育才”,要尽可能保证学生们都能顺利地毕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一些学术能力强的学生,要刻意培养学生对科研创造的激情,指导学生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到顶级国际会议上,并资助学生出国参加会议,拓宽国际视野。杨老师说近两年已经陆续派出多位博士生前往国/境外课题组进行一年期的访问交流,感受国际化研究组的氛围,提高科研能力。对于工程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多位学生派往知名互联网企业,展开校企联合培养,毕竟在大模型时代,企业的算力资源是远高于高校的,可以更好地开展一些前沿探索。
另外,杨老师指出高校老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坚持德技并重,反对将师生关系转化为老板和员工关系。同时,他强调导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们心理健康状况,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其成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进而导致抑郁和焦虑的风险较高。导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的定期沟通,对学生的压力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缓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塑造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氛围,才能更有希望产出更优质的科研成果。
图3 杨勋老师与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撰稿人:许倩倩,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