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榆林学院

【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榆林学院

CCF多媒体专委会 20241115日 09:01 北京

CCF-MM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CCF@U:

CCF-MM走进榆林学院

时间:202411168:00-11:00

地点:榆林学院逸夫楼一楼报告厅

时间

活动安排

主持人

08:00-08:30

榆林学院研究生院领导致辞

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领导致辞

CCF西安分部领导致辞

刘汉烨

08:30-09:20

特邀讲者:李泽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杰青

演讲题目: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视觉内容异常检测

09:20-10:10

特邀讲者:刘伟,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演讲题目:快速和鲁棒图像滤波方法及应用

10:10-11:00

特邀讲者:刘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西安秘书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基于HPC+AI的农作物病害智能诊断--从大规模训练到边缘应用

执行主席:

张峰 教授,榆林学院

刘汉烨 教授,榆林学院

讲者/报告信息



特邀讲者1:李泽超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视觉内容异常检测

报告摘要:图像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识别在多种实际应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工业生产、瑕疵检测、无人驾驶等。为此,我们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视觉异常检测问题,主要介绍面向视觉异常检测的视觉定位、语义分割以及异常检测等方法,包括协同分析通道上下文和空间上下文的语义分割模型,基于特征蒸馏学习、分区记忆、自监督分割引导和非对称蒸馏分割的异常检测方法。最后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情况。

讲者简介:李泽超,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杰青,“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兴趣主要是媒体智能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发表CCF 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60余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等;获得ACM MM Asia 2020最佳论文奖等;主持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担任IEEETPAMI, TNNLS等期刊编委。





特邀讲者2

报告题目:

报告摘要:GPU加速实现对1080p图像近50fps的处理速度,该算法也是当前最快的全局算法之一。在鲁棒图像滤波方面,将介绍刘伟博士团队提出的泛化图像滤波模型,该算法可实现各类滤波特性,并在多种任务中实现当前最好的滤波性能。

讲者简介:TPAMIIJCVTOGTIPICCVAAAI等多篇领域内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





特邀讲者3:刘斌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HPC+AI的农作物病害智能诊断--从大规模训练到边缘应用

报告摘要:农作物病虫害形势严峻,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给防治带来较大困难,2019年发生46亿亩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是绝收。人工智能技术及HPC快速发展为农作物病病虫害的智能诊断带来了前所未有契机,本报告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国家重点战略需求、问题挑战、总体思路、技术路线等方面综合报告了农作物病虫害智能诊断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部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应用前景。

讲者简介:刘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西安秘书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工程学院数据科学系主任、中国计算机协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西安副主席,陕西省计算机学会高性能专委会副主任,CCF杰出会员,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CCF传播工委首届CCF“杰出传播者”,CCF数字农业分会委员,CCF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陕西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农业农村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信息智能感知与分析工程技术,陕西省农业信息处理与智能分析创新团队等实验室及团队核心成员。长期致力于农作物病害智能诊断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CF-百度松果基金等项目26项,相关成果在COMPUT ELECTRON AGRTCBB和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3项,制定农业物联网地方标准3项,申报发明专利7项,软著21项,指导学生获8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



执行主席



张峰,男,19806月生,陕西横山人,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系统分析师,中共党员;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中国航天五院博士后;陕西省高层次”特支计划“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榆林市潜在战略科学家,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榆溪学者“杰出青年”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代表,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榆林学院学术与道德专委会主任,学术带头人,榆林市环境感知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国内外60多种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26篇,其中SCIEISSCI检索10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8项;先后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6部,规划教材1部,共计730多万字。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10项,企业横向项目36项;先后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三等奖”2项。



刘汉烨,男,榆林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三维颗粒表征、机器学习应用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曾获榆林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项目两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横向项目4项。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11篇,获发明专利三项。主要学术团体兼职有:中国图形图像学会机器视觉专委会委员、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陕西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

榆林学院简介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绥德师范走来,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绥德师范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这里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主席曾亲笔为绥师同学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先后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2个在招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12人,专科生156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31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9人,正高职称140人,副高级职称424人,博士305人,专任教师队伍896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特支计划人才8人,三秦人才5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4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9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会议联系人

刘汉烨

联系电话:15091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