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昆明理工大学
【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昆明理工大学
CCF多媒体专委会 2023-07-31 19:00 发表于山东
CCF-MM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CCF@U:
CCF-MM走进昆明理工大学
时间:2023年8月3日
承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会议地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201报告厅
时间 |
活动安排 |
8:40-9:00 |
签到 |
9:00-9:20 |
开幕致辞 致辞人: 李英娜 教授/副院长,昆明理工大学 李泽超 教授/副院长,CCF-MM副秘书长,南京理工大学 主持人: 李华锋 教授,昆明理工大学 |
9:20-10:00 |
特邀讲者:鲁继文 副教授,清华大学 演讲题目:视觉感知与自动驾驶 |
10:00 -10:40 |
特邀讲者:朱鹏飞 副教授,天津大学 演讲题目:智能无人机视觉计算 |
10:40 - 11:20 |
特邀讲者:鲍秉坤 教授,南京邮电大学 演讲题目:跨模态图像生成 |
12:00 |
会议闭幕 |
讲者/报告信息
特邀讲者:鲁继文
报告题目:视觉感知与自动驾驶
报告摘要: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工业、农业、交通、服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报告将回顾自动驾驶与视觉感知的发展历程,同时介绍面向自动驾驶的视觉感知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包括面向点云数据、图像数据、环视数据、多模态数据等视觉感知方法,以及它们在视觉目标检测、视觉场景重建、语义占有预测、运动轨迹预测、语义地图构建等自动驾驶任务中的应用。
讲者简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APR Fellow,国际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主编。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自主无人系统,发表IEEE汇刊论文120余篇(其中PAMI论文34篇),CVPR、ICCV、ECCV论文120余篇,论文被引用2.4万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委杰青、优青、联合重点等项目,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曾/现任国际期刊T-IP、T-CSVT、T-BIOM和PR编委,国际会议ICME2022大会主席,FG2023、VCIP2022、AVSS2021和ICME2020程序委员会主席,CCF-CV、CAAI-PR、CAA-PRMI和CSIG-BVD专委会常务委员。
特邀讲者:朱鹏飞
报告题目:智能无人机视觉计算
报告摘要:智能无人系统依赖于多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鲁棒的环境感知。团队构建了VisDrone大规模无人机视觉数据平台,包括可见光数据、双光数据以及多机协同数据等,覆盖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群体分析和协同感知等任务。基于VisDrone数据平台,团队围绕数据算力受限条件下的低代价学习范式、多机多传感器不同步条件下的协同学习机理以及未知场景和类别条件下的进化学习机制开展研究,未来将主要聚焦认知启发的智能无人系统协同进化学习理论与方法,并在军事安防等场景开展应用。
讲者简介:朱鹏飞,天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无人系统协同进化,已在IEEE TPAMI和IJCV等CCF A类和IEEE汇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10余项,入选2019年度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及2020年度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构建了大规模无人机视觉开放数据平台VisDrone,包含超过2000万图像/视频帧和2000万目标标注,并在ECCV和ICCV组织五届竞赛和研讨会。
特邀讲者:鲍秉坤
报告题目:跨模态图像生成
报告摘要:近年来跨模态图像生成在图像生成、图像编辑等任务中取得了广泛应用。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在生成图像的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生成图片的真实性和语义一致性依然不足,主要困难表现在:文本-视觉特征不易融合,文本与图片的语义信息不易对齐等。这一缺陷使得模型难以充分利用获得的跨模态信息,最终限制了模型在跨模态图像生成任务中的效果。本报告将首先介绍近期跨模态图像生成任务的研究进展,并从增强图文信息的融合和保证语义一致性的角度出发,介绍团队在文本生成图像任务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跨模态图像生成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讲者简介:鲍秉坤,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负责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杰青、江苏省双创人才。研究方向为多媒体计算、社交多媒体、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先后主持国家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荣获2018年度电子学会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荣获多媒体领域的ACM汇刊TOMM 2016年度最佳论文奖、IEEE MM 2017年度最佳论文奖等。荣获ICME 2020 Outstanding Areas Chair。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简介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下设自动化系、计算机系、通信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电工中心、实验中心。现拥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4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732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生1467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233人、博士生69人。学院拥有一批理论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227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教授(含研究员)35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副研究员)9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5人。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工程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微机电系统、医疗信息技术等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予权,含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6个培养方向。学院拥有面向南亚东南亚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计算机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海量语言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实验室。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400余项,科研规模达2.3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97项(其中,2018 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2017年获批重点基金项目1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10项。此外,还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3 项)。今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国家专利900余件;出版专著30余部。很多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