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中国海洋大学

【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中国海洋大学

CCF多媒体专委会 2023-06-18 16:52 发表于山东

CCF-MM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CCF@U:

CCF-MM走进中国海洋大学

时间2023619

承办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会议地点: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信息北楼A419

时间

活动安排

14:00-14:30

签到

14:30-14:40

开幕式

主持人:郑海永 教授/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

14:40-15:10

特邀讲者:蒋树强 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所

演讲题目:具身智能中的视觉语言导航

15:10-15:40

特邀讲者:李泽超 教授,南京理工大学

演讲题目:标注数据受限环境下视觉内容识别与推理

15:40 - 16:10

特邀讲者:刘伟锋 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演讲题目:局部结构表示算法及应用

16:10 - 16:40

特邀讲者:高雪松 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监,海信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演讲题目:面向隐私保护的家庭大脑沉浸媒体应用

16:40 - 17:20

参观座谈

讲者/报告信息

特邀讲者:蒋树强

讲者简介:蒋树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承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等项目20余项,任IEEECCF高级会员,ACM会员,国际期刊ACM ToMM编委,ACM SIGMM中国分会副主席、CCF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CCF专委工委委员、IEEE CASS北京分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具身智能、多媒体分析和食品计算,在IEEE/ACM TransactionsCCF-A类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研发的成果应用或转移到多个企事业单位;先后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CSIG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题目:具身智能中的视觉语言导航

报告摘要:具身智能是真实物理场景下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现形态,在动态开放环境的无人系统与人机协同系统中有潜在重大应用价值,视觉导航是具身智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智能系统应用在现实世界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在静态且可充分探索的环境中,借助地图定位智能系统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导航性能。然而对于动态且未知环境,现有技术由于缺乏准确的地图而无法进行高效的导航。相比于机器,人类依赖于对目标先验知识,可以轻松在未知动态环境中高效地寻找并导航至目标物体。如何将人类的视觉导航能力赋予机器是视觉导航任务所关注的问题。本报告将首先报告基于先验知识的视觉导航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包括类别级/实例级物体导航、单物体/多物体导航、物体导航/视觉语言导航等技术,并介绍物体导航从虚拟到真实环境的适配并给出演示。


特邀讲者:李泽超

讲者简介:李泽超,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兴趣主要是媒体智能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发表ACM/IEEE TransactionsCCF A类会议论文70余篇;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0-2022年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等;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担任IEEE TNNLSInformation Sciences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标注数据受限环境下视觉内容识别与推理

报告摘要:图像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识别在多种实际应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无人驾驶、网络空间内容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安全等。然而实际应用中多媒体内容类别粒度多样,标注数据受限。为此,我们研究了标注数据受限环境下视觉内容识别与推理问题,主要是小样本环境和弱监督环境下视觉内容分析与推理工作,提出了基于知识迁移和数据增强的小样本识别、小样本细粒度分析、弱监督语义哈希、深度协同因子分解模型、以及基于奇异值微调的小样本语义分割模型等。最后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


特邀讲者:刘伟锋

讲者简介:刘伟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CCF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IEEE SMC协会感知计算技术委员会主席,CCF高级会员,CSIG会员,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ACM SIGMM中国分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1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入选ESI热点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8项),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担任SCI期刊《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近年来作为分会(共同)主席、宣传主席等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十数次,担任领域顶尖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报告题目:图像质量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报告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多媒体数据日益便捷,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却往往只有少量标记信息,有效的数据特征表示方法对提升学习模型的性能有重要作用。报告介绍局部结构保持等表示算法的发展及其在不同的机器学习问题中的应用体现,对人工智能算法的可信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特邀讲者:高雪松

讲者简介:高雪松,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海信集团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总监;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可信赖研究组副组长,AITISA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标准专题工作组的隐私保护推进组长。从事多媒体智能和隐私计算方面的研发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人工智能与隐私计算的国际标准制定,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3件;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青岛市拔尖人才称号。

报告题目:面向隐私保护的家庭大脑沉浸媒体应用

报告摘要:随着智慧家庭产业规模的强劲增长,智慧家庭服务中隐私保护与人工智能应用互相制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针对智慧生活融合服务场景中面临的环境动态变化难识别、边缘计算性能受限难计算、人机交互低延迟需求难满足的问题,突破基于多媒体隐私保护的家庭大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成为产业的迫切需求。

承办单位介绍

中国海洋大学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是以声、光、电、磁、量子等物理前沿为基础,以微电子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与保密、新型超级计算等为重点,以海洋智能传感器、海洋智能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研发等为特色,以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慧生活等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依托的研究教学型学部。其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20213月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学部下设4个学院和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另有国家保密学院和软件学院依托计算机学院建设。学部依托学校筑峰、英才等人才工程,实施工科高层次人才计划(海川人才计划),打造包括筑峰、海川、英才及青年教师的多元化混合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现有教职员工275名,其中博导40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6名。学部拥有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平台,拥有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部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类别(领域)及14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部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合作及产教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学部拥有多位省、市、校级教学名师及多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信息与海洋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学科体系铸成了学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高于90%、升学率接近50%,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赞誉。学部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