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湖南理工学院

【预告】CCF-MM走进高校@走进湖南理工学院

CCF多媒体专委会 20240907日 20:31 广西

CCF-MM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CCF@U:

CCF-MM走进湖南理工学院

时间:202499日(周一)上午845 - 1200

地点:湖南理工学院17号楼17102

时间

活动安排

08:45-08:55

湖南理工学院领导致欢迎辞

08:55-09:00

CCF-MM走进高校活动介绍

09:00-09:40

特邀讲者:

徐常胜    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报告题目:

视频理解中的关系学习研究

09:40-10:20

特邀讲者:

季向阳    教授,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

智能决策技术发展探讨

10:20-10:30

茶    歇

10:30-11:10

特邀讲者:

王耀威    教授,鹏城实验室

报告题目:

鹏城系列基础模型及数字视网膜应用实践

11:10-11:50

特邀讲者:

吕科    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

报告题目:

高保真数字人建模与驱动关键技术与应用

参会人员

校领导,院部班子成员,教授,副教授,博士及学科科研骨干,全体研究生。

讲者/报告信息

徐常胜 教授

报告题目:视频理解中的关系学习研究 

报告摘要:随着便携式数码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海量的视频大数据亟需智能的视频理解技术。视频理解是一个融合视频底层特征信息和高层语义信息的过程,并服务于用户的不同需求。高效的视频理解技术可以使计算机智能地完成各种视频相关的任务,如视频监控、视频娱乐等。视频大数据具有(1)时空复杂,(2)底层特征与高层语义之间存在“语义鸿沟”,(3)类别丰富,(4)多模态,(5)个性化需求多样等特点。这些特点在视频数据中表现为纷繁复杂的关系信息,因此为视频的智能理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事实上,针对视频中复杂而多样的关系模式进行学习对深入地理解视频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本报告围绕如何设计有效的关系学习方法来进行视频理解展开,自底向上地重点研究了视频中的三种关系结构信息:首先针对视频中的物体层面,研究了物体表观中的结构化关系建模;接着以物体为纽带,深入挖掘了视频中的物体-语义关系信息,从而实现了视频高层语义的自动提取;最后,探索了视频语义-用户兴趣之间的关系,完成了视频的个性化服务。

讲者简介:徐常胜,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负责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担任国际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中国区(ACM SIGMM China Chapter)主席。担任国际期刊Multimedia Systems主编,担任过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和“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s”编委以及国际顶级多媒体会议“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多媒体分析,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IEEEACM汇刊论文190余篇,国际顶级会议论文120余篇。在多媒体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获得最佳论文奖10余次。获得2018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7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季向阳 教授

报告题目:智能决策技术发展探讨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研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演化,已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报告首先介绍了面向无人系统感知、规划、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探讨如何从本地仿真、系统仿真、半实物仿真到外场等方式构建验证系统,完成关键算法的深度协同与快速迭代演化。并一步介绍了我们设计开发并投入应用的分布式多智能体一体化决策框架,该框架面向复杂的群体应用,集复杂任务场景模拟、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训练平台、特定任务知识先验集与MARL-定制的分布式训练框架于一体,旨在为复杂群体任务打造高保真模拟环境,为多智能体决策、规划与控制策略的生成提供完备算法库,为大规模群体应用提供高效灵活的分布式训练解决方案。 

讲者简介:季向阳,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视觉信号获取与处理。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学术荣誉;任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深度学习专委会主任等职务。近年来发表Nature子刊、IEEE Trans. TPAMIIJCVNIPSICMLCVPRICCV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0项,获得第 70 届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 项、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课题组曾在MSCOCO视觉实例分割、ECCV视觉质量增强、ICCV/ECCV 6D位姿估计等多个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获多项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冠军。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序1)、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序1),2012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序2)。

王耀威 教授

报告题目:鹏城系列基础模型及数字视网膜应用实践

报告摘要: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多种类型的摄像头得到快速部署,汇聚形成海量视频图像数据亟待处理,大规模视频智能感知处理问题成为各中大型城市各行业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鹏城实验室团队构建了鹏城·大圣视觉模型,提供了一种强泛化性视觉表征的新范式,并基于视觉基础模型和数字视网膜架构构建了多层次多粒度的城市感知网。目前,已在多类场景任务中部署,突破了城市级视频实时“感知”、“智能”处理的瓶颈问题,将推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讲者简介:王耀威,鹏城实验室视觉智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致力于大规模视频智能感知领域研究,在顶级国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40余篇,曾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担任IEEE数字视网膜系统工作组主席、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AI 标准工作组“数字视网膜系统”专题组组长,牵头制定数字视网膜端边云协同技术系列标准。

吕科 教授

报告题目:高保真数字人建模与驱动关键技术与应用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正在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数字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近年来产业聚焦的热点和研究的前沿。数字人是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多种计算机手段合成的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体,数字人在泛娱乐、金融、文旅、教育以及医疗等领域都有应用,本报告主要介绍数字人建模与驱动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情感感知的数字人表情生成方法,多模态协同的人体姿态估计与动作捕捉、面向多级场景的数字人三维重建与背景融合以及面向多级场景的数字人仿真测试与演示验证。

讲者简介:吕科,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特聘教授,鹏城国家实验室双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北京市教委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主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 余篇,出版编著两部。研究成果先后获2004年度、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京区)成果转化奖,2021年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团队银奖。

承办单位简介

湖南理工学院简介

湖南理工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市。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的湖滨大学。2003年由岳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是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湖南省“十四五”唯一改办大学规划高校、湖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设有18个教学院及1个独立学院--南湖学院,拥有本科专业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各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100余亩,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留学生24000余人(含独立学院),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60余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50余人,长聘高水平外籍教师近20人,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等20余人。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将学科专业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切实加强内涵建设,聚焦湖南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湖湘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屈原文化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于2018年初合并而成,是学校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学院之一。学院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湖南省双一流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学院“三维重建与智能应用技术” 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由湖南省发改委批准组建成立,重点开展三维重建技术在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工业产品质量检测、长江堤段崩岸智能预警、洞庭湖鸟类智能视频监控、遥感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在保护好“一江碧水”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做出了贡献。中心依托“智能图像处理及应用”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教授7名、副教授4名。近年来,中心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重点研发子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青年项目7项,科研进校经费2100余万元。以项目为依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