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MM走进高校@中国海洋大学

【总结】CCF-MM走进高校@中国海洋大学

CCF多媒体专委会 2023-06-22 07:55 发表于山东

CCF-MM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CCF@U

CCF-MM走进中国海洋大学

202361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多媒体技术专委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承办的“CCF-MM走进高校活动”之走进中国海洋大学学术论坛活动在青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中科院计算所的蒋树强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的李泽超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刘伟锋教授、海信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雪松四位多媒体计算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线下线上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郑海永教授、聂婕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活动开始,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郑海永教授致欢迎词,郑海永教授首先代表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对四位报告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郑海永教授希望通过这次CCF多媒体专委会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拓师生的科研思路,并预祝本次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科院计算所的蒋树强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具身智能中的视觉语言导航”。蒋树强研究员深刻阐述了具身智能是真实物理场景下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现形态,在动态开放环境的无人系统与人机协同系统中有潜在重大应用价值,视觉导航是具身智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智能系统应用在现实世界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蒋树强研究员讲解了基于先验知识的视觉导航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包括类别级/实例级物体导航、单物体/多物体导航、物体导航/视觉语言导航等技术,并介绍了物体导航从虚拟到真实环境的适配,最后给出演示。

南京理工大学的李泽超教授以“标注数据受限环境下视觉内容识别与推理”作为本次报告的主题。在实际应用中,多媒体内容类别粒度多样,标注数据受限,为此,李泽超教授研究了标注数据受限环境下视觉内容识别与推理问题,主要是小样本环境和弱监督环境下视觉内容分析与推理工作,提出了基于知识迁移和数据增强的小样本识别、小样本细粒度分析、弱监督语义哈希、深度协同因子分解模型、以及基于奇异值微调的小样本语义分割模型等。最后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刘伟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局部结构表示算法及应用”。报告介绍了局部结构保持等表示算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的机器学习问题中的应用体现,探讨了不同神经网络对大模型的处理方法,对人工智能算法的可信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刘伟锋教授具体介绍了精准局部结构高效表示方法、多视角数据高阶局部结构融合方法和高维特征与低维特征稀疏表示的高阶局部结构联系。

海信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雪松以“面向隐私保护的家庭大脑沉浸媒体应用”作为本次报告题目。随着智慧家庭产业规模的强劲增长,智慧家庭服务中隐私保护与人工智能应用互相制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针对智慧生活融合服务场景中面临的环境动态变化难识别、边缘计算性能受限难计算、人机交互低延迟需求难满足的问题,突破基于多媒体隐私保护的家庭大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成为产业的迫切需求。最后高雪松介绍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位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后,郑海永教授和聂婕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简短的总结,感谢四位报告专家的精彩报告,通过这次报告,打开了我校师生的学术思路,拓展了同学们的科研视野,使师生深受启发,对我校师生的科研与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进行学术指导和交流。

各位专家的报告高瞻远瞩,有很强的前沿性、新颖性,引起了现场听众极大的兴趣,会议现场听众踊跃提问,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听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承办单位介绍

中国海洋大学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10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4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0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3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62项,授权发明专利1364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是以声、光、电、磁、量子等物理前沿为基础,以微电子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与保密、新型超级计算等为重点,以海洋智能传感器、海洋智能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研发等为特色,以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慧生活等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依托的研究教学型学部。其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20213月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学部下设4个学院和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另有国家保密学院和软件学院依托计算机学院建设。学部依托学校筑峰、英才等人才工程,实施工科高层次人才计划(海川人才计划),打造包括筑峰、海川、英才及青年教师的多元化混合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现有教职员工275名,其中博导40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6名。学部拥有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平台,拥有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部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类别(领域)及14个本科专业。近年来,学部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合作及产教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学部拥有多位省、市、校级教学名师及多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信息与海洋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学科体系铸成了学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高于90%、升学率接近50%,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赞誉。学部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赞誉。